干货 | 让人不需要经历痛苦就幸福的咨询技术

2017-07-05 10:51:36436

 对传统心理学的思考

传统心理学,诞生于过去的时代。那时生活的很缓慢,可以根据一部分人的行为模式,推测另一部分人;可以用10年前得出的结论,推断10年以后。那时咨询师相信,人的行为具有因果关系。

比如,最著名的精神分析,就是在弗洛伊德对108名精神病患的治疗实践中产生的。他使用梦的解析,对这些患者进行分析,发现他们的梦几乎都有性有关。

因此归纳出,人们意识层面实现不了的事情,会在潜意识层面实现。他得出的结论,人受性本能和攻击本能控制,人性本恶。

行为主义,又忽略了人的意识和自由意志,过于夸大刺激-反应,认为人可以被塑造成任何样子,只要条件和环境适当。

再到后来发展到人本主义,把人看成是自己生活的主动建构者,反对把人看成失去控制的。他们认为人性本善,因此要创造无条件积极接纳的环境。

不论是弗洛伊德、罗杰斯、皮尔斯都强调,错误的过往经验或直觉,都是造成人不适应的根源,因此,“cure”便成为治疗的唯一目的。在这样的治疗前提下,个案所接触到的全是“负面的自我经验”。

但是Budman和Gurman在1988年谈到咨商的效能时提到,“从挫败的经验中,去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,其结果仍是挫败的”,因为看不到成功的经验。

那么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疑问,咨询师带着“碰到问题,就寻找过去经验,来解决问题”的想法,面对个案,是不是很可怕?

我们为什么不将时间放在探讨个案可以做什么,使他的问题不致发生?为什么不能为个案带来愿景,而非焦虑、痛苦与挫败的经验?

同时,前面那些经典理论的产生都具有时代背景,也都有一些神秘色彩。它们中都包含一些事实存在,但又无法解释、也感觉不到的东西。比如,精神分析的性内驱力,人本主义的成长的力量。我们并不能确切地说出这些东西到底在哪。

我们生活的当下,网络迅速发展,信息高度共享,大数据产生,手机和电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、思维方式。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,人们几乎没有时间思考和觉察自己,被逼迫着改变。然而这些改变,却不是来自内在的改变。

现在,每个个案的变异性很大,他们的样貌、需求都不甚相同。咨询师很难带着一种理论走遍天下,更需要多元整合的治疗模式。

智慧与科技正在逐渐改变我们,以及我们的生活

是人?还是病人?

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,许多心理学家开始质疑心理咨询对人的态度,以及心理治疗的谬误,特别是临床心理学对“病人”的态度。

心理治疗承袭了16世纪以来,哲学二元对立的观点,习惯用对错、是非、黑白的角度看人的问题。并且,心理学家们大多在医院进行学习和实践,因此一直采取的是医疗的模式,认为人都是有问题的。治疗者的任务,就是诊断异常和提出应对异常的策略。

2000年,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形成,Seligman等人提出了正向心理学的概念:

1.心理学不只是研究病理/疾病,也研究人的强度与能力

2.心理治疗不是修补什么地方出错,也应协助个人建构正确行为

3.心理学不只是疾病与健康的问题,也包括了如何协助一个人建构他的工作、教育、休闲、家庭等多方面的生活内涵

因此,心理治疗不是去了解一个人何以会失败,而应从如何和什么的角度去探寻一个人何以会成功/适应良好!

经典的半杯水思维,提供了正向的力量

咨访关系的思考 

过去的心理咨询师一直扮演者“专业的暴君”的角色。他们带着专业知识,或者说是刻板印象的知识,假定个案一无所知,必须要在咨询师的专业指导下才有察觉。其实咨询师们只相信自己。

也就是说咨询师会不自觉陷入“投射性认同”中,在个案身上寻求认同。比如,咨询师假定或想印证闹钟抑郁症的症状,就会询问个案,你是否总失眠,动不动想发脾气,暴饮暴食?

其实咨询师不是对个案熟悉,而是对理论熟悉。传统心理咨询的主体是咨询师,而不是个案。因此焦点等后现代理论,对传统心理咨询提出了质疑和批判。

过去的咨询师像拥有最高权利的制裁者 

潜意识正向期待

荣格认为,心理治疗的目的和方法就是,尽量开拓个人正向能力,并将负面自我压缩至无法发挥作用的状态。

1902年,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·霍顿·库利提出镜中自我(glass-self),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。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,他人对自己的评价、态度等等,是反映自我的一面“镜子”,个人通过这面“镜子”认识和把握自己。

传统心理咨询认为人的觉察是有限的,要认识自己,必须经过经验和现象。但是,积极心理学认为,镜子只能反映表面的真实,而看不到内在。

人不是一成不变的,是流动的,会随着现象的改变,出现不同经验,也通过不同行动,来建构和创建经验。人在经验的行动中,才有机会看到自己的真实。

个案来做咨询,咨询师听到的大多是抱怨,从前的心理咨询认为抱怨就是错的。但是,一个人在挫败中也能能安身立命,积极心理学则认为他拥有某些特质,让他在挫败中无法被击败。

因此找到一个人的“保护因子”,找到成功的经验,让个案觉得自己有成功的力量,有解决问题的能力,称之为“复原力”,是积极心理学中很重要的概念。

对于一个个案而言,认识和找到自己的优势,并不能回答个案为什么会有困扰。在多元治疗模式的概念里,任何负面的语言/行为,其实隐含了所谓“潜意识的正向期待”。这就是复原力/保护因子。

举个例子,个案来咨询说自己很痛苦,想自杀。如果我们不问发生了什么,不从过去挫败的经验入手,不聊自杀,但是也不寻找这件事以外的其他正向经验,咨询师应该如何回应呢?

积极心理学认为,回应可以是“虽然我不知道你发生了什么,但是听起来你心中似乎想要什么东西而没有实现,才让你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。那你能不能告诉我,你心中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呢?”

这里和焦点细微的差别是,积极心理学采取的,是从挫败事件本身寻找潜在的期待。在挫败的事件当中寻找正向的积极的力量,而不是专注在挫败上。正如,面前有影子,因为背后有光在照。

或者另一种情况:一个妈妈抱怨和女儿经常吵架。咨询师的回应可以是:虽然你们经常吵,但是不知道你们之间,有没有沟通良好的情况呢?如果有,可不可以请你告诉我,那时发生什么事?

和传统心理咨询询问过去经验的差别是,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一生可以用“时间轴”的概念来解释,人的行为是累积的。从过去寻找积极的经验,不是为了解决现在的问题,而是为了解决现在的下一步——未来。

当个案讲述自己当时发生的事情后,咨询师可以回应,有没有可能在未来尝试一下呢?传统咨询一般就停在了这里,但是积极心理学,要帮助个案制定在未来尝试的计划。

还是这个例子,咨询师可以继续回应,假设你可以尝试用这种方式和女儿互动,你脑海中有没有一些图像出来?我们在一个星期内挑选一天,按照之前成功的方式来沟通,其他时间可以照常,怎么样?

积极心理学认为,当语言改变,人对自己的认知也随之改变。这一点点的尝试很像焦点当中的“一小步改变”。当个案头脑中的图像出来,当下一步的计划出来,会让个案觉得很好实现,这是充满愉悦感的。

同时,当个案回到生活中去实践那个改变计划时,一个人一小步,接着就会引起生态系统的改变。

人其实是生活在生态环境中,除了微系统,还包括了次系统、中系统和钜系统。

这就是生态系统

深层叙事性同理

 最早我们接触的同理,固然能读出个案的感觉/经验,但由于采用的语言大多是负向的,结果容易使个案深陷负面情绪的死结。治疗性同理,从原来的同理出发,但在结语上加上个案的希望/愿景,固然有助个案看到/感觉被了解,但力道不够。

比如,在咨询中,经常会遇到个案非自愿来的,一直不说话,或者不相信咨询师能帮到自己,或者没有能力讲清楚。也就是说,个案的觉察不是全方位的。这时候,咨询师如何鼓励个案说话?如果仅根据个案讲话出来的内容做咨询,是非常有局限性的。

咨询师应该要像“百度”一样,将对个案的了解、书面的资料等等,一切能够搜罗到的信息进行整合。讲故事给个案听,让个案学习认识自己。

要像福尔摩斯办案一样,让“个案上身”,将个案发生的事件经过,以最贴近个案经验脉络的方式,为个案叙说一遍。最后落点在潜意识正向期待。

这就是深层叙事性同理,能够让个案身临其境、让个案了解到自己的正向意图,让个案有一种恍然大悟的了解出现,也因此相信咨询师是真诚的,咨访关系也因此建立。

我们不难发现,积极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抛弃传统心理咨询,传统心理咨询对积极心理学的意义依然重大。并且积极心理学从焦点解决、人本等等治疗模式中吸取长处,但又将咨询的效能继续深挖。

看到这里,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既有观念受到冲击的时刻?在教室里上积极心理学这门课的同学们也是一样吧?

以上,是我根据萧文老师的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技术课程内容整理。

课堂上鼓励提问,“有话就说”

萧文教授独家黑色幽默,听课不困,脑袋里还有很多想法!

认真听课+认真记笔记

为看到最后的朋友奉上彩蛋!第4天的课程,是个案实务讨论,同学们报告案例,大家一起讨论,萧文老师给出督导意见。我总结了4条分享给大家哦~

1.新手咨询师,经常会想要为个案负责,总在关注自己做的对与不对;与个案融为一体。如果咨询在个案身上没有效果,就会很自责。但是,一个有效能的、自信的咨询师关注的应该是,自己该为个案做的有没有做,而不是做的对与错。

2.咨询师对个案的好恶(尤其是不喜欢的感觉),虽然会隐藏起来,但仍会很容易无意识投射到与个案的对话中。咨询师应该格外注意,避免让个案觉得,咨询师和那些“对他们不好的人”是一伙的。

3.做咨询,一定要把年龄考虑进去。相同的问题,不同年龄,处理方法也不一样。不应该扔一个处理模板给个案。

4.抑郁症的个案,看起来情况复杂,但其实咨询起来很简单,因为他们最需要的就是陪伴。千万不要和他们说“你不要这样想”、“你可以换一种方式想”!